機遇與挑戰(zhàn):
- 面板被夾殺!中韓分食市場,臺灣只能搶殘羹
- 太陽能已敗陣!中國全盤布局,掌握市場定價權
市場數據:
- 2012年,中國面板全球市占率將由6%增為9.9%
- 中國LED芯片封裝產值不過占全球的9%,2011年已竄升到12%
臺灣科技業(yè)技術領先中國大陸?這局勢正迅速改變,由于政府管制,讓對岸坐大,3個曾最被寄予厚望的產業(yè),正面臨致命威脅。
過去,臺灣海峽是一道防線,尤其是科技業(yè)。
臺灣政府利用一紙禁令,想將最好的技術、最精華的管理,“留”在島內;“放”到對岸的,往往是人力密集、低技術水平的產業(yè)。然而,防線里外的情勢,卻悄悄的改變中。
除了半導體外,面板、太陽能、LED(發(fā)光二極管),這三個最被臺灣寄予厚望、產值可能達兆元的產業(yè),如今,正面臨中國的致命威脅。
面板被夾殺!中韓分食市場,臺灣只能搶殘羹
“中國做面板會成功嗎?”五年前,巴克萊(Barclays)證券分析師葉婉屏,問臺灣面板業(yè)高階主管,對方總是毫不懷疑地說,“不會,他們技術差我們很遠。”但現在全都改口:“他們只差我們一、兩年。”
中國追趕速度之快,已讓臺灣同業(yè)無法忽視。
交通大學副校長謝漢萍,是臺灣最早投入顯示科技的元老之一,他估算3到5年內,中國品牌廠會結合當地面板廠,由內銷轉外銷,進攻新興市場;而韓廠三星(Samsung)、LG,則將主攻高階、歐美市場;至于臺灣面板廠,將因為沒有出???,在中間被夾攻,只能搶食廉價面板的殘羹。
研調機構DisplaySearch估計,2012年,中國面板全球市占率將由6%增為9.9%,首度追平日本;2014年,中國市占率再增近一倍、達18.6%,是唯一持續(xù)成長的地區(qū),韓國與臺灣的市占率則緩步下降。
太陽能已敗陣!中國全盤布局,掌握市場定價權
面板產業(yè)如此,那么,被視為明日之星產業(yè)的太陽能呢?其實,不待決戰(zhàn),臺灣恐已敗陣。
2012年5月25日傍晚,中美晶總經理徐秀蘭步出會議廳,驅車回公司。車門重重關上,好似她沉重心情。方才會議主題,是如何提振臺灣太陽能產業(yè)的競爭力。
這個問題被討論太多次,她不只一次,向政府、國營企業(yè)建言,甚至與太陽能業(yè)者會商,希望大家不要把雞蛋全放在“太陽能電池”這個籃子里,應往上下游發(fā)展,并且自主開發(fā)石英坩堝、晶圓切片鋼絲等關鍵耗材,“臺灣有技術這么好的中鋼,開發(fā)這些耗材并不難,我估計3年吧?只是要不要做的問題,”徐秀蘭沉痛的說。
因為徐秀蘭最擔心的對手,就是發(fā)展速度如飛的中國大陸。
2006年底,靠經營電廠而致富的中國大陸“電王”朱共山,主導旗下保利協(xié)鑫(GCL)投入新臺幣300多億元,發(fā)展太陽能上游多晶硅(Poly Silicon),靠著持續(xù)高速擴產,不到5年就產能全球第一;前年,保利協(xié)鑫向下跨足太陽能硅晶圓,更是短短不到1年,就摘下全球龍頭寶座。
保利協(xié)鑫,只是中國大陸太陽能高速擴張的例子之一,攤開中國太陽能供應鏈,從最上游的多晶硅,一路到下游模塊,大陸不僅每一個領域都布下重兵,更早已是全球最大的生產聚落;講白一點,太陽能從上到下的全球產品報價,全看中國大陸的臉色。
相形之下,臺灣產業(yè)資源全集中在太陽能電池,“我們有半導體的基礎,只看(電池)轉換率的話,臺灣贏過大陸;可是中國大陸(產業(yè))完整性夠,耗材也全部為自己出來”,徐秀蘭憂心忡忡地說,比整體競爭力,臺灣是敗北的那一方,沒有完整產業(yè)鏈、無法掌握關鍵耗材,“(臺灣)武功再好,也還是做不出來。”
換言之,在太陽能產業(yè),臺灣業(yè)者從低技術門檻的下游切入,只圖賺快錢,但大陸一開始就采取一條龍策略,用國家力量扶植業(yè)者,直接吃下整個產業(yè)鏈,6年就享有市場定價權。對太陽能產業(yè)來說,臺灣海峽這道防線,始終不存在,這是個臺灣還沒登陸,就先失敗的產業(yè)。
[page]
LED受威脅!中國靠補助擴產,市占進逼臺灣
受威脅的,不只是面板、太陽能,還有LED產業(yè)——這個被臺灣視為產值最可能達萬億的下一個明星產業(yè)。
2009年以后,數百臺的MOCVD(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系統(tǒng))機臺,陸續(xù)運往中國江蘇揚州、安徽蕪湖等地,送進三安光電、揚州中科等的廠房內;這機臺,是LED產業(yè)上游材料最重要的生產設備。
在中國國家政策主導下,大陸現有70多家芯片業(yè)者中,約三分之二都是近4年才成立的。但2012年,中國卻成為全球擁有最多MOCVD機臺的國家。
為了達成十二五規(guī)劃:2015年,中國LED芯片自制率7成,地方政府推出“買一臺MOCVD,補貼人民幣一千萬元”的辦法,卯足全力拚中國LED第一聚落。
急速擴產的結果是,前年中國LED芯片封裝產值不過占全球的9%,2011年已竄升到12%,“中國擴產速度很快,下半年又要實施新的補助辦法,應該兩、三年內就會追過臺灣”,LED Inside綠能研究部協(xié)理儲于超認為。
他們贏在有政府當靠山 國家訂單是基本盤,虧損也沒關系
面板、太陽能、LED三大產業(yè),臺灣原本都占盡先機,如今卻被中國大陸一一攻克,問題出在哪里?
鴻海董事長郭臺銘說,“韓國跟中國,都是國家資本主義。”韓國全力扶持三星、LG等大財團,中國則以國家力量打造高新科技產業(yè)。
重點項目如LED,建廠買設備時有補貼,向銀行貸款有融資優(yōu)惠(如只須償還利息);廠蓋好了,國家標案訂單是基本盤,還補助民營企業(yè)裝設太陽能電池板、更換LED照明設備,刺激需求。這就像政府幫你便宜買牛、最后還幫你賣牛奶。2011年,光是揚州一地對MOCVD機臺的補助款,就超過新臺幣13億元。 曾是面板分析師,現為東騰創(chuàng)投總經理王安亞比喻,“就算到最后養(yǎng)的牛(指工廠)擠不出牛奶,攤提完畢后,總可以當牛排吃(指拍賣資產土地)。”
有政府當后盾,中國業(yè)者挾大產能搶占市場,砍價毫不手軟,2011年大同集團董事長林蔚山就公開質疑,保利協(xié)鑫是太陽能產品快速跌價的元兇。
中國業(yè)者有靠山,即便虧損也沒關系,只要是國家發(fā)展需要,就會想方設法讓你活下來。中國面板廠京東方上市10年,累計至2011年第三季,虧損超過了人民幣75億元,2011年靠出售政府贈送的煤礦獲利人民幣36億元,才免于虧損。
“某些指標LED公司也是??!本業(yè)明明就虧損,帳上竟然還獲利人民幣數億元,全是靠補助而來的假獲利”,一位臺灣業(yè)者指出。
贏在高薪挖臺灣人才 薪水數字沒變,臺幣直接變人民幣
提起中國同業(yè),許多臺灣LED公司老板都恨得牙癢癢。過去兩、三年里,上百位臺灣中階主力干部,被挖角到中國效力,晶電、璨圓、東貝、億光等,幾乎無一幸免。
彼岸挖角的動作之大、剽竊臺灣技術的疑慮之深,讓晶電董事長李秉杰等高階主管多次公開表示不滿,氣得以“產業(yè)毒瘤”形容。
氣歸氣,但當一位臺灣中階主管接到中國公司年薪破千萬元的雇用合約,或是又送車又送房的禮遇,或是薪水幣別直接從新臺幣換成人民幣(原本年薪新臺幣200萬元,變成人民幣200萬元,約4.7倍),有多少人能夠拒絕?
一位業(yè)者形容,對岸挖角的規(guī)模,“技術班底幾乎全是臺灣人啦!”
“很多人都想,我到中國拚個3、5年就能退休了,總好過在臺灣苦熬10年”,儲于超說,2011年太陽能、LED因為供過于求,報價大舉滑落,許多臺商面臨虧損,對岸卻持續(xù)以高薪鎖定臺灣人才,我們想留人,拿什么留?
面板量產良率,設備決定7成,另外3成就是人才經驗,謝漢萍說,“我最痛心的是,近期TCL(中國電視品牌)挖角的都是中生代,在臺灣已經有5、6年經驗,我們重新訓練一批人,又要5、6年。”背后隱藏的另一個危機是,臺灣即將面臨人才斷層。
[page]
贏在產業(yè)鏈完整 成本能壓得更低,價格更有彈性
臺灣LED與太陽能相似,側重產業(yè)鏈的中段,如太陽能電池、或LED晶粒與封裝,而在上游關鍵原料、與下游系統(tǒng)品牌出??谥Σ簧睿?ldquo;還是做代工、做零組件的心態(tài)”,研調機構EnergyTrend經理胥嘉政表示。
但大陸是不做則已,一做就是整條產業(yè)鏈。“中國給很多誘因,協(xié)助業(yè)者開發(fā)(技術自主);臺灣全靠民營企業(yè)老板的意志力,能不能忍過前期開發(fā)虧損的痛苦期”,徐秀蘭說。她觀察,中國過去5年已把太陽能關鍵耗材,從無到有建置起來,“臺灣越晚開始,成功的機會就越渺茫。”
中國垂直整合的好處是,整體成本能壓得更低,價格更有彈性,過去臺商還能分一杯羹的低階太陽能與LED市場,早已被大陸整碗捧去,淪落為M型趨勢里,最受擠壓的中層。
就算要經營下游出???,臺商也得從頭學,中國大陸LED照明即將在3年后躋身全球前三大市場,臺商雖然磨刀霍霍,但勝算有限。“一來經營品牌的臺商寥寥可數,因為很燒錢;二來照明的渠道跟IT(信息業(yè))完全不同,它們是水電行這類傳統(tǒng)渠道,客戶分散、規(guī)模小、幅員大,”儲于超認為,這種非常在地化、細分化的渠道,會是臺商的弱項。
當然,景氣不好時,胥嘉政認為,大陸的一條龍垂直整合模式,也會因大量折舊攤提而成為負擔,但不具競爭力的小廠被淘汰出局后,留下能在國際舞臺廝殺的都是大鱷型企業(yè)。
臺灣的面板、太陽能、LED,原來都是先發(fā)地位,何以被中國大陸追趕至如今的危險地帶?除了企業(yè)領導者該思考外,政府是不是該立刻松手,解除技術、人才等限制,還給產業(yè)一個公平的競爭機會?
中國被扣反傾銷稅,不會是臺廠救命丸
跌得慘兮兮的臺灣太陽能股,5月下旬竟然出現單日2%、甚至6%的漲幅,原來,是拜近期美國商務部作出對中國太陽能模塊,課以最高250%關稅的反傾銷初判之賜。
相較于股市對臺廠接獲急單的熱切期待,業(yè)者與研究機構卻冷靜得多。
中美晶總經理徐秀蘭認為,這是中、美政治角力的一環(huán),“政治問題,最后還是會以win-win(雙贏)模式獲得解決。”
但雙方達到共識前,她認為臺商未來9至12個月,將可取得短期額外訂單,“是(臺灣)國際地位提升的好時機。”
研調機構EnergyTrend經理胥嘉政分析,美國占全球市場比率不到一成,被課稅的也只有模塊,而非所有太陽能產品。不過,短期臺廠電池代工接單價格,的確可望上漲。
“銷往美國的太陽能模塊,有6成至7成都出自中國業(yè)者之手,”胥嘉政認為,一旦判決確立,中商就會先以臺商產品取而代之,再想辦法。
然而,這個短期利多,并不能消弭臺灣太陽能產業(yè)長期發(fā)展的疑慮,到最后,我們還是得誠實面對、務實解決。